李绅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祖籍亳州(今属安徽),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李绅的诗词全集、诗集(127首全)

  • 81.《庆云见唐朝·李绅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轻未透林疑待凤, 细非行雨讵从龙。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 82.《新楼诗二十首·新楼唐朝·李绅 戎容罢引旌旗卷,朱户褰开雉堞高。山耸翠微连郡阁, 地临沧海接灵鳌。坐疑许宅驱鸡犬,笑类樊妻化羽毛。 惆怅桂枝零落促,莫思方朔种仙桃。
  • 83.《赠韦金吾唐朝·李绅 自报金吾主禁兵,腰间宝剑重横行。 接舆也是狂歌客,更就将军乞一声。
  • 84.《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唐朝·李绅 山城小阁临青嶂,红树莲宫接薜萝。斜日半岩开古殿, 野烟浮水掩轻波。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 深夜独吟还不寐,坐看凝露满庭莎。
  • 85.《龟山寺鱼池唐朝·李绅 汲水添池活白莲,十千鬐鬣尽生天。 凡庸不识慈悲意,自葬江鱼入九泉。 剃发多缘是代耕,好闻人死恶人生。 祇园说法无高下,尔辈何劳尚世情。
  • 86.《端州江亭得家书二首唐朝·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长安别日春风早,岭外今来白露秋。 莫道淮南悲木叶,不闻摇落更堪愁。
  • 87.《新昌宅书堂前有药树一株今已盈拱前长庆中…名之天上树唐朝·李绅 白榆星底开红甲,珠树宫中长紫霄。丹彩结心才辨质, 碧枝抽叶乍成条。羽衣道士偷玄圃,金简真人护玉苗。 长带九天馀雨露,近来葱翠欲成乔。
  • 88.《赋月唐朝·李绅 月。光辉,皎洁。耀乾坤,静空阔。圆满中秋,玩争诗哲。 玉兔镝难穿,桂枝人共折。万象照乃无私,琼台岂遮君谒。 抱琴对弹别鹤声,不得知音声不切。
  • 89.《柳二首唐朝·李绅 陶令门前罥接篱,亚夫营里拂朱旗。 人事推移无旧物,年年春至绿垂丝。 千条垂柳拂金丝,日暖牵风叶学眉。 愁见花飞狂不定,还同轻薄五陵儿。
  • 90.《寿阳罢郡日…瑞物·发寿阳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怀书事唐朝·李绅 休为建隼临淝守,转作垂丝入洛人。罢阅旧林三载籍, 又开新历四年春。云遮北雁愁行客,柳起东风慰病身。 渐喜雪霜消解尽,得随风水到天津。
  • 91.《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兼纪瑞物物·入淮至盱眙唐朝·李绅 山凝翠黛孤峰迥,淮起银花五两高。天外绮霞迷海鹤, 日边红树艳仙桃。岸惊目眩同奔马,浦溢心疑睹抃鳌。 寄谢云帆疾飞鸟,莫夸回雁卷轻毛。
  • 92.《唐朝·李绅 君咏风月夕,余当童稚年。闲窗读书罢,偷咏左司篇。 (韦应物为滁州刺史,有《登北楼》诗。绅后为刺史继和, 存句止此,见《方舆胜览》)
  • 93.《灵蛇见少林寺唐朝·李绅 琐文结绶灵蛇降,蠖屈螭盘顾视闲。鳞蹙翠光抽璀璨, 腹连金彩动弯环。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间。 知尔全身护昆阆,不矜挥尾在常山。
  • 94.《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兼纪瑞物物·忆东湖唐朝·李绅 菱歌罢唱鹢舟回,雪鹭银鸥左右来。霞散浦边云锦截, 月升湖面镜波开。鱼惊翠羽金鳞跃,莲脱红衣紫菂摧。 淮口值春偏怅望,数株临水是寒梅。
  • 95.《新楼诗二十首·禹庙唐朝·李绅 削平水土穷沧海,畚锸东南尽会稽。山拥翠屏朝玉帛, 穴通金阙架云霓。秘文镂石藏青壁,宝检封云化紫泥。 清庙万年长血食,始知明德与天齐。
  • 96.《新楼诗二十首·水寺唐朝·李绅 烟波野寺经过处,水国苍茫梦想中。云散浦间江月迥, 日曛洲渚海潮通。坐看鱼鸟沈浮远,静见楼台上下同。 闻道化城方便喻,只应从此到龙宫。
  • 97.《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唐朝·李绅 花界无生地,慈宫有相天。化娥腾宝像,留影閟金仙。 殿涌全身塔,池开半月泉。十峰排碧落,双涧合清涟。 药草经行遍,香灯次第燃。戒珠高腊护,心印祖僧传。 瓶...
  • 98.《忆被牛相留醉州中时无他宾牛公夜出真珠辈数人唐朝·李绅 严城画角三声闭,清宴金樽一夕同。银烛坐隅听子夜, 宝筝筵上起春风。酒徵旧对惭衰质,曲换新词感上宫。 淮海一从云雨散,杳然俱是梦魂中。
  • 99.《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二首唐朝·李绅翠岩幽谷高低寺,十里松风碧嶂连。开尽春花芳草涧,遍通秋水月明泉。石文照日分霞壁,竹影侵云拂暮烟。时有猿猱扰钟磬,老僧无复得安禅。人烟不隔江城近,水石虽清海气深。...
  • 100.《新楼诗二十首·满桂楼唐朝·李绅 为怜湖水通宵望,不学樊杨却月楼。惟待素规澄满镜, 莫看纤魄挂如钩。卷帘方影侵红烛,绕竹斜晖透碧流。 萧瑟晓风闻木落,此时何异洞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