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简介

刘因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因(1249年—1293年),字梦吉,号静修,元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县)人,元代著名理学家、人。

刘因父祖皆为金朝人,故他自视为亡金遗血,元灭南宋,他屡作哀宋之文,思想感情与元蒙一直格格不入。至元十九年(1282年),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以母病辞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再度征召,刘因以病拒绝。至元三十年(1293年),刘因病逝,朝廷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

刘因是元代重要的儒学代表人物、元初北方理学大家,为理学由宋到明的过渡起了重要的作用。刘因初为经学,以朱熹为宗,但又不严守朱熹门户,在天道观方面,将生生不息的变化归之于“气机”,主张专务其静,不与物接,物我两忘。在为学方面,主张读书当先读六经、《语》、《孟》,然后依次读史、诸子,主张读书“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他的“古无经史之分”之说,对后来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观点产生过一定影响。

  刘因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四书精要》、《易系辞说》等。后清廷收入《四库全书》。广泛行世的《静修集》是诗文集,收入各体诗词800余首。诗名冠元初诗坛。《元史》有传。他的诗是元初文人中反映移民思想较多的,虽然隐晦曲折,但感情比较真挚沉痛。刘因是居留北方的汉族人,他的诗作《登武遂北城》、《塞翁行》、《武当野老歌》、《渡白沟》、《白沟》、《感事》等都流露出对宋朝的追忆和怀恋。而《白沟》一诗更为人所乐道。诗中追溯宋朝开国之初采取重南轻北方针,对于造成丧失北部中国的失误提出了批评。刘因本怀有政治抱负,他在《秋夕感怀》诗中说:“整顿乾坤了,千古功名立。”想做一番事业,但是“头上无绳系白日,胸中有石补

家世背景
  刘因出生于宋理宗淳佑九年(1249年)闰二九日,蒙古灭金后的第十五年。刘因的故乡容城地处冀中平原腹地,刘因的祖辈世代居住于此,长期身为金朝的臣民,高祖父、曾祖父和叔祖父曾三世仕金,其父刘述亲身经历了金朝末年的战乱,而后曾短期在元朝做官,但主要过的是隐居不仕的处士生活。时代的,家业的盛衰,祖父辈的经历,都在他的心灵中烙上深深的印迹,给予他的思想和性格以重要影响。

  刘因在故乡出生时,已是战乱初宁的元蒙初年。刘因幼年,就全国范围说,战争虽有,但刘因生活的今河北一带,倒是一派升平气象。这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久乱

天道思索
  程朱理学是以理作为最高范畴,理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刘因继承了程朱的理本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天道观。

  刘因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天地万物皆由理所生,万物形体消灭后又复归于理。宇宙天地之中,只有一个共同的理,即天理,具有天地万物之本原的涵义。刘因关于理的阐释,不仅言明理具乎乾元之始 ,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独立的本体,而且强调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在刘因的思想中,理既是一种超然的神秘实体,又是万物产生、变化的根据,体现在万物之中,并主宰万物。

  程朱论道 ,不同于老庄

刘因的诗词

  • 1.《庚辰元日元朝·刘因曾记西湖酒一卮,乾坤和气入新词。六年未尽冰霜怨,又到春风满面时。
  • 2.《春尽元朝·刘因草阁垂帘昼掩扉,客来知我出门稀。鸟鸣淡与人相对,花落方知春已归。
  • 3.《书堂旅夜二首·其一元朝·刘因少小抱孤苦,飘零重此行。迂疏从我好,忧戚赖天成。夙志存无几,羁怀触又生。寸心同弱草,岁晚怯霜清。
  • 4.《送仲常游北岳元朝·刘因大茂玄都閟,他山拱万灵。风霆凛神化,河海尽襟形。昴毕空留影,幽并未了青。追封王制变,僭祀世尘腥。礼乐心虽切,烟霞骨有铭。长怀七十户,为我谢仙扃。
查看刘因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