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观,号静斋,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人。幼从祖母郑氏读书,因家道中落而几乎废学。十六岁负笈堂叔家就傅读书,先后师事朱品三与俞昭文,二十岁起设馆训蒙为生。咸丰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举人,与杨士芳、李镜如、黄佩卿、陈抟九等请将噶玛兰厅与淡水厅分学,并与杨士芳倡修仰书院及五夫子祠。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签分甘肃试用知县(十一年六到任),历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颇有政声。获左宗棠赏识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光绪十年(1884)闻法军佔领基隆,乞假归兰阳。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浮沉,人心叵测,因此报请开去河州知州实缺,在故乡协助办理善后劝捐、清赋与团练事宜,主讲仰山书院。李氏素与鸾堂关系密切,据闻甘肃任内即有「飞鸾问政」之事,回宜兰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当鸾生。这种由士人高度参与鸾堂活动的现象,乃台湾颇为独特的宗教现象〖编者按:参见王见川〈李望洋与新民堂--监论宜兰早期的鸾堂〉,《宜兰文献》十五期。〗。日本治台初期,李氏获聘为宜兰支厅参事,授绅章,且为宜兰参加「扬文会」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两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与女婿张镜光校订发行,目前流传的版本乃龙文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先贤文集汇刊》第二辑(以下简称《汇刊》本),并参考陈汉光《台湾诗录》(以下简称《诗录》)、连横《台湾诗乘》(以下简称《诗乘》)、《台湾省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宜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等文献进行编校。(黄宪作撰)

李望洋的诗词全集、诗集(4首全)

  • 1.《庆飨老典·(此诗收于赖子清《台湾诗醇》。)清朝·李望洋召伯循行属我公,优优布政到台中。依然飨老施恩典,又设华筵醉老翁。黄发共沾新雨露,白头如坐旧春风。将军节钺遥临处,夹道欢呼万岁同。
  • 2.《寄吾庐清朝·李望洋解组归来瞬岁馀,宜兰城北寄吾庐。时邀明月为知己,幸有清风不弃余。朋辈喜逢今日面,閒中补读少年书。茫茫世局谁能识,人事沧桑迭乘除。
  • 3.《七月五日阅邸抄知闽马尾基隆有警清朝·李望洋海外音书断几年,南天又报起烽烟。彼苍偏抑英雄志,吾道难期遇合缘。北斗七星光渐动,东瀛一岛势孤悬。自来中外皆遵约,何意西人启衅先。
  • 4.《省邸思家清朝·李望洋极目天涯万里馀,谁教塞雁为传书。乡心日逐河流远,宦迹时随柳影疏。瓦鹊有情应语汝,野花虽艳岂芳予。鹓班散后閒无事,静坐窗前想故居。

猜您喜欢

  • 1.《早行宋朝·陈渊梦中闻得子规啼,灯下惊呼马亦嘶。宿雾故迷山远近,肩舆才辨路高低。鸡鸣犬吠遥相应,野草幽花自不齐。待得晨光开霁色,不知行道几人迷。
  • 2.《漫兴明朝·王焘四壁萧条寄一身,旧交谁念马卿贫。梦随月转难禁晓,愁共花生不称春。莫怪世情轻陋巷,细看天意用诗人。请君休忆繁华事,金谷于今几点尘。
  • 3.《巨枫诗明朝·吕铭宋世谁培双干枫,隆隆秀起逼层峰。高标倍可追三桧,古邑真堪匹五松。春雨香凝千点绿,秋风叶改万枝红。山人不辩何年物,趺坐浓阴咏化工。
  • 4.《读米仲诏水部迎石文却寄明朝·李埈拜石还迎石,今人式古人。船乘千载癖,文就一家新。似得寰中巧,应同席上珍。灵心抒品藻,中岳是前身。
  • 5.《秦淮杂诗十四首·其十三清朝·王士祯北里新词那易闻,欲乘秋水问湘君。传来好句红鹦鹉,今日青溪有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