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简介

米芾的诗词曲代表作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时人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米芾墓地资料

  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始修于元末或明初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该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墓碑上刻有“米元章”3个石刻大字,这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经初步查实,这正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古墓的石碑上记载着:“大宋太祖考内阁大学士讳芾字元章米府君大人、妣诰封一品夫人米母念六娘郑氏夫人合葬墓。”该墓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米氏后裔重修。
  经查阅民国版《清远县志》记载:清远境内的湴塘村米氏,“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湴塘(今清远境内)”,有族谱记载。
  据清新县光绪年间编写的《米氏族谱》手抄本记载,“太祖讳芾字元章……太祖婆郑氏念六娘,生子友仁,合葬在獭凹背。”到了米芾第十世孙,从湖北襄阳南迁到今天的清远湴塘村,开创了清远米氏700年的家族史。高峰推测,清远的米芾墓可能始修于元末或明初,清代多次重修,清新县湴塘村的米氏族人,是米芾的嫡系后人。

曾遭盗挖
  此前,北宋米芾墓一直被认为是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林寺西南黄鹤山北坡下,1984年,镇江市政府对米芾墓进行了重修。此次在清远发现的米芾墓是衣冠冢,还是真墓?这是文史专家们追寻的问题。
  清远文史专家在向当地群众进行调查时了解到,10多年前,清远米芾墓曾遭人盗挖过。盗墓者以为墓中藏有大量金银财宝,但一直挖到装有逝者骨殖的“金塔(瓦罐)”,也没有挖到值钱的宝贝。数十天后,米氏后人发现祖墓被盗,于是捐资重修。
  当年参与重修祖墓的老人回忆,在米芾墓的第一层安放了一个“金塔”,而“金塔”下约0.5米的第二层,才安放有米芾生前的玉佩腰带,如今,玉佩腰带被村民取回放在家中珍藏。墓的第三层则安放了一块瓦片,瓦片上画有埋葬祖先骨殖的地图。

骨殖真墓
  高峰说:“如果村民所说的情况属实,则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埋有米芾骨殖的真墓。”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一是根据南方衣冠冢的特点,在“金塔”中会安放一块写着祖先生平及官衔的铜牌或银牌,但清远米芾墓中没有发现铜牌或银牌。
  二是南方人在某个地方定居后,一般会回到原籍取走祖先的骨殖,到新的定居点重新安葬,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后人将祖先骨殖迁葬到这里。
  三是据江苏的文史专家严其林考证,米芾之子米友仁于南宋绍兴年间,曾往南迁葬过米芾墓。这与清远《米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相符。

米芾的诗词

  • 1.《渔家傲·金山宋朝·米芾 昔日丹阳行乐里。紫金浮玉临无地。宝阁化成弥勒世。龙宫对。时时更有天花坠。 浩渺一天秋水至,鲸鲵鼓鬣连山沸。员峤岱舆更赑屃。无根蒂。莫教龙伯邦人戏。
  • 2.《减字木兰花·展书卷宋朝·米芾 平生真赏。纸上龙蛇三五行。富贵功名。老境谁堪宠辱惊。 寸心谁语。只有当年袁与许。归到寥阳。玉简霞衣侍帝旁。
  • 3.《点绛唇·示儿尹仁尹智宋朝·米芾 莘野寥寥,渭滨漠漠情何限。万重堆案。懒更重经眼。 儿辈休惊,头上霜华满。功名晚。水云萧散。漫就驿亭看。
  • 4.《阮郎归·海岱楼与客酌别作宋朝·米芾 双双鸳鸯戏苹洲。几行烟柳柔。一声长笛咽清秋。碧云生暮愁。 钩月挂,绮霞收。浦南人泛舟。娟娟何处烟明眸。相望徒倚楼。
查看米芾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