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学识极其渊博。举凡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术,造诣无不精深,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

  他的著述存世的约有73种,401卷,散佚的约有20种。主要哲学著作有:《永历实录》《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相宗络索》《黄书》《噩梦》《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等。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分析:为了事业与理想,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与情操,有多少像

早年生涯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月初一(10月7日)子时,王夫之生于衡阳府城南回雁峰。其父王朝聘50岁,母谭氏47岁。

  天启二年(1622年)王夫之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

  天启五年(1625年)王夫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

  天启六年(1626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国子监毕业,因拒绝贿赂选官,被罢选返乡。

  崇祯元年(1628年)王夫之跟随父亲王朝聘学习经义。

  崇祯四年(1631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在京城拒绝权相温体仁

家世
  王夫之4岁时,随长兄介之入塾问学。自幼天资聪明,对古文化的兴趣令人不敢置信,7岁时就初步通读了文字艰深的十三经,10岁时父亲做监生,教他学了五经经义,14岁考中秀才。越二年,开始致力于诗文,在短短的两年间阅读了《离骚》、汉魏《乐府》历代诗人的佳作名篇约10万余首。崇祯壬午(1642年),王夫之与兄王介之参加科举考试,同榜中举。

志向
  21岁,仿照复社,组建“匡社”,意在匡国济民。一次又一次试图辅佐南明政权,却一次又一次失败。永历二年(1648)秋,王夫之招集一支义军在衡阳起

  他的哲学论断富有批判精神。别开生面地注释经学,以发挥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学术明确地划分为“贞邪相竞而互为畸胜”的对立阵营,自觉地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到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同时,大体把各种宗教神学和唯心唯识之说都归入“异端”阵营,主张对它们“伸斧钺于定论”,给以严厉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主张采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批判方法,对老庄哲学、佛教理论深入研讨,在批判中注意吸取其中合理内容,从而积累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资料,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

“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
  在本

王夫之的诗词

  • 1.《初入府江明朝·王夫之 粤草易春深,驶流知潮远。樵火垂野云,滩花媚绝巘。林迂委岸阴,水绵俯萝偃。江介爱栖回,芳菲惜迟晚。昔来取慰庄,吾穷良悼阮。生事有幽栖,天游恣冥返。
  • 2.《续落花诗三十首·其二十三明朝·王夫之 漫天撇地莫相嘲,谁向春风得系匏。入幕髡留依画烛,同尘颐指听吟鞘。梅交隙末损三友,果筮离群剥上爻。和露倚云争早晚,芳兰何事把琼茅。
  • 3.《广遣兴五十八首·其四十三明朝·王夫之 禦寇新来免十浆,海鸥争席只沧浪。齐王已足一千蹠,李相姑留五百羊。庆喜佞兄唯相好,丹霞烧木更威光。前身悔住青龙寺,博得穷涂一枣尝。
  • 4.《拟阮步兵咏怀二十四首·其二十三明朝·王夫之 方壶与圆峤,相去无黍米。星河流其间,日月荡其里。孤游忘岁月,奇璨争纷诡。调良驾河车,六龙就方轨。补天西北倾,奠地东南委。清虚非久居,沈沦安足纪。
查看王夫之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