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事迹
王晙祖籍沧州景城,后迁至河南洛阳,父亲王行果,官至长安县尉。王晙年幼丧父,由祖父王有方抚养长大,生性豪放旷达、勤奋好学。
672年(咸亨三年),王晙考中明经科,被授为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
后来,朔方军元帅魏元忠出征失利,将罪责推给副将韩思忠,奏请将其诛杀。王晙却认为:“韩思忠是副将,兵权不在自己手里,而且他有勇有谋值得爱惜,不该单单处罚他一个人。”于是上表辩解。韩思忠因此得到释放,而王晙也被调任渭南县县令。
709年(景龙三年),王晙出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此感愧宋璟
武则天时,魏元忠被张易之兄弟陷害,贬为高要尉。王晙上奏皇帝,为他申辩。凤阁舍人宋璟劝道:“魏公已侥幸免死,现在你又来惹天子发怒,能不倒霉吗!”王晙大义凛然地说:“魏公忠正无二却受到处罚,我激于正义才这样做,即使因此而颠沛流离,也不会后悔。”宋璟惭愧地道:“宋璟不能辨明魏公所受的冤屈,实在是有负于朝廷。”
保护刘幽求
刘幽求被发配封州(今广东封川)时,广州都督周利贞受宰相崔湜指使,准备加害刘幽求。王晙得知这一阴谋,便将刘幽求扣留在桂州。周利贞闻讯,屡次发公文索要刘幽求
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王晙与李孝恭、尉迟敬德等十四位凌烟阁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内。
780年(唐建中元年),王晙与裴寂、刘文静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782年(唐建中三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
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晙。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晙亦位列其中。
祖父:王有方,曾任岷州刺史。
父亲:王行果,曾任长安尉。
儿子:王班(《新唐书》作王珽),曾被授为朝散大夫。
孙子:王殷任,曾任太原少尹、易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