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简介

杨慎的诗词曲代表作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人、金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生平

  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八,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此外,杨慎的父亲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南永昌卫。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杨慎有所准备,处处小心。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后,几乎一病不起。

  两年后,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后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世宗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纵自娱,游历名胜。《乐府纪闻》称他“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愧。”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卒於戍地。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明史》有传。

  喜藏书。早年,明司礼监大藏经厂,贮列朝书籍甚富,他多次至阁中翻览书籍。据传曾攫取数册《永乐大典》据为己有。其后主事李继先奏命查对时,戏以窃书之名。家有“双桂堂”,为读书、贮书之所。曾编撰有《杨氏书目》,明末藏书家王道明在其《笠泽堂书目》中有记载。清初姜绍书记明一代藏书家,将他与杨士奇吴宽茅坤宋濂等并列。著述多至100余种,李调元刊《函》时,曾作专辑收录所著之书。重要结集有《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

杨慎的诗词

  • 1.《病中秋怀·其七明朝·杨慎 湘累憔悴滞江潭,禅伯逍遥老梵龛。松下围棋闲屦二,花前度曲引杯三。不愁痼疾婴双竖,为喜良医得二楠。采药名山吾愿毕,白头久矣谢朝簪。
  • 2.《春兴·平沙落日大荒西明朝·杨慎平沙落日大荒西,独立苍茫意转迷。蕙畹兰皋愁晚对,竹垣花掖记春栖。摧颓杜甫歌朱凤,憔悴王褒望碧鸡。白首艰难随去住,青云容易坠攀跻。¤
  • 3.《清平乐·其一明朝·杨慎 灯红酒绿。山掩围屏曲。何处萧萧风动竹。好梦惊回难续。
  • 4.《何满子·其三明朝·杨慎 欹枕梦回春晚,倚阑人在天涯。迢递关山千万里,佳期水渺云赊。记得罗巾别泪,愁看带雨梨花。
查看杨慎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