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祖居金溪栎林(今合市乡),后其父周文炜迁河南祥符(今开封市),故以先世常居栎下而自号“栎园”,以志不忘,学者称之曰“栎园先生”。曾自题有《寄籍祥符》诗(《江西诗征》卷65/35)。王士祯等所撰史料中,都称其为金溪人(《渔洋山人感旧集》)卷5/11)。又迁南京。
周亮工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生于南京。周亮工出身书香门第,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次年(1641)进入仕途,为山东潍县令,守城有功,“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崇祯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李自成破京师,投周亮工与明末清初的许多篆刻家交往甚密,嗜印成癖,曾云:“生平嗜此,不啻南宫爱石。”其为篆刻家立传,保存了大量的印学资料。在《赖古堂书画跋》一书中,收有二十九则,对研究明清书画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关于印章美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尺牍新钞》中,提出了“印章之妙,原不一趣”的观点:仆常合诸家所论而折衷之,谓斯制之妙,原不一趣。有其全,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也醇。故尝略近今而裁伪体,惟以秦汉为师,非以秦汉为金科玉律也,师其变动不拘已耳。——《与济叔论印章》
在这段论述里,周亮工提出了印章求变的观点,对历代印人能革新者推崇有加。这种观点与晚明时期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潮有关,正周亮工宦海沉浮二十九年.其中寓闽的十二年(1647—1658,前八年在闽任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后四年被劾“在闽质审”)是他仕途生活中的重要时期,对当时福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周亮工“时时与世抵牾”,他对自己的一生是不满意的,别人对他则褒贬不一。“康熙三十有五年(1696,周死后二十五年),闽八郡士大夫诣当事诸有司,请崇祀故户部右侍郎栎园周公于郡学宫之名宦祠。”结果获准。(福建通志)为周立传,列于名宦传卷二十八,而(清史列传)则将周亮工列入贰臣传,理由是“本朝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