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简介

大观楼,位于南省昆明市西区大观路284号大观公园内,为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占地400余平方米,因大观楼长联而闻名。  大观楼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巡抚王继文兴建。道光八年(1828年)修葺大观楼,增建为三层。咸丰七年(1857年)长联与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年)再修。 

大观楼为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南传统古建筑,平面呈方形,四周设有台,南面面水,月台周边为石灰岩方整石所砌,上墁石板,建筑西面和长廊相接。  大观楼既与中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其昆明“五墨”彩绘及挑檐檩枋头木雕均为象头或卉图形等,又具有地方民族文化色彩,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融。 

1983年,大观楼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大观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绮·大观楼的古诗词(共2首)

  • 1.《蝶恋花·大观楼划船近现代·黄绮一任东风欺杜宇。杨柳如丝,人亦情千缕。香满翠帘春昼午。杏花不禁飞红雨。爱上小舟轻棹举。波动蘋开,照影清如许。燕子应为三月主。呢喃都作夸春语。
  • 2.《清平乐·大观楼近现代·黄绮长空望断。秋尽丹枫岸。游客去兮沙鸟乱。残照为留堤畔。微波托送遐思。雁行肯负心期。自是多情年少,他乡不信归迟。
1914.5.28-2005.12.23,原名匡一,号“九一”,斋名笔帘留香处、五金屋、二象室、吟馆。江西修水人,生于安徽安庆。黄庭坚三十二世孙。五岁学颜、字贴,诵诗词。后学“二王”书。早年师从闻一多、朱自清、罗常培、王力等学界名宿,我国著名成就的者、教育家、书法家。他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在古文字研究、词创作、书篆刻等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有着独特建树,被学术界称为“黄绮文化现象”。尤其在书法创作方面,独创“铁戟磨沙”体和“三间书”,“铁戟磨沙体”开创出“雄、奇、清、丽”之“中国北派书”,“三间书”兼容并蓄,凛然独步,深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喜爱。1942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院,攻读古文字专业。1944年9月在昆明简师任教,1946年9月在安徽大学中文系任教,1950年8月在张家口工程学校任教,1951年3月在天津津沽附中任教,1951年8月在天津津沽大学任副教授,1979年12月在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授,1981年调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88年任政协河北省第六届常委。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省管优秀专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2002年当选为河北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名誉主席。河北省社科院顾问、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研究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学术委会、河北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等。2005年12月23日17时,因重症肺感染、呼吸循环衰竭医治无效在石家庄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