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投笔的诗句(共1句)

投笔简介

投笔,汉语词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典故,指文人弃文从武、投身疆场的行为。班超曾因家贫受雇官府抄书,后投笔感叹应效法傅介子、张骞建功异域,最终受封定远侯。

班超辍业投笔,明志表达效仿前人立功封侯之愿。其投笔举动成为文人转变志向的象征典故,后世以此指代弃文从武的行为。班超通过“以夷制夷”策略安定西域,历经三十一年获封侯爵。

该典故被广泛应用于诗词创作,如唐代魏征《述怀》中“投笔事戎轩”、清代王德钟《十九岁述怀》亦有“投笔荷戈”之句式。当代活动中“投笔从戎”仍用于形容参军报国的行为。

戚继光的诗词曲代表作

戚继光(1528年11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