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菟丝花的诗句(共1句)

菟丝花简介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旋科菟丝子属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其茎细缠绕,黄色;无叶;苞片小,鳞片状;多簇生,花梗粗壮,花萼杯状,裂片卵圆形或矩圆形,花冠白色,壶状或钟状;蒴果近球形;种子卵形淡褐色,表面粗糙;花期7~8,果期8~9月。  菟丝子其实是“吐丝子”的意思,吐丝儿,就是它的种子加水煎煮以后种皮破裂,可以露出黄白色的小胚芽,形如吐丝之状,所以叫吐丝子。  菟丝子原产于美洲,国外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向东至日本等地,中国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喜高温、湿润气候,多生长拔200~3000米的田边、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  菟丝子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和传播。  菟丝子干燥成熟的种子入药,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久服明目,轻身延年。”其药食同源,还可治小便过多或失禁,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现代研究表明,菟丝子具有增强免疫,改善血液等功效。  菟丝子为大豆产区的有害杂草,它具有非常广的寄主忍受性,单株可寄生在多株寄主上,若其中有被病毒感染的寄主,此病毒可能经由菟丝子传播到其他寄主上,所以对胡麻、苎麻、花生铃薯等农作物也会产生危害。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为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三十卷(其中十一卷)。以上事迹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