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其茎细缠绕,黄色;无叶;苞片小,鳞片状;花多簇生,花梗粗壮,花萼杯状,裂片卵圆形或矩圆形,花冠白色,壶状或钟状;蒴果近球形;种子卵形淡褐色,表面粗糙;花期7~8月,果期8~9月。 菟丝子其实是“吐丝子”的意思,吐丝儿,就是它的种子加水煎煮以后种皮破裂,可以露出黄白色的小胚芽,形如吐丝之状,所以叫吐丝子。 菟丝子原产于美洲,国外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向东至日本等地,中国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喜高温、湿润气候,多生长于海拔200~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 菟丝子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和传播。 菟丝子干燥成熟的种子入药,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久服明目,轻身延年。”其药食同源,还可治小便过多或失禁,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现代研究表明,菟丝子具有增强免疫,改善血液等功效。 菟丝子为大豆产区的有害杂草,它具有非常广的寄主忍受性,单株可寄生在多株寄主上,若其中有被病毒感染的寄主,此病毒可能经由菟丝子传播到其他寄主上,所以对胡麻、苎麻、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也会产生危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