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简介

罗隐的诗词曲代表作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介绍

  罗隐(833—910年1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罗隐的诗词

  • 1.《金陵思古唐朝·罗隐 杜秋在时花解言,杜秋死后花更繁。柔姿曼态葬何处, 天红腻白愁荒原。高洞紫箫吹梦想,小窗残雨湿精魂。 绮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海门。
  • 2.《甘露寺火后唐朝·罗隐 六朝胜事已尘埃,犹有闲人怅望来。只道鬼神能护物, 不知龙象自成灰。犀惭水府浑非怪,燕说吴宫未是灾。 还识平泉故侯否,一生踪迹比楼台。
  • 3.《感怀唐朝·罗隐 石径松轩亦自由,谩随浮世逐飘流。驽骀路结前程恨, 蟋蟀床生半夜秋。掩耳恶闻宫妾语,低颜须向路人羞。 虽教小事相催逼,未到青云拟白头。
  • 4.《赠先辈令狐补阙唐朝·罗隐 中间声迹早薰然,阻避钧衡过十年。碧海浪高终济物, 苍梧云好已归天。花迎彩服离莺谷,柳傍东风触马鞭。 应念凄凉洞庭客,夜深双泪忆渔船。
查看罗隐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