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兽"作为汉语固定词语,泛指天空中飞行的禽类与地面上行走的兽类。该词最早见于《论语·阳货》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论述,体现了古代教育中对自然认知的重视。在文字学层面,《说文解字》收录的466个动物相关字词印证了该词语的语义根基,先民通过观察鸟兽足迹等自然现象创造了基础文字。成语系统中存在"如鸟兽散""兽聚鸟散"等六组成语,形象展现了该词在描述群体行为与自然现象时的语言功能。古代典籍中"鸟兽"常与"草木"并称,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分类体系。
吴泳(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叔永,潼川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