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安石(1021年12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的诗词全集、诗集(1762首全)

  • 321.《示俞处士宋朝·王安石鲁山眉宇人不见,只有歌辞来向东。借问楼前踏于蒍,何如云卧唱松风。
  • 322.《四皓二首·秦敺九州逃宋朝·王安石秦敺九州逃,知力起经纶。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道德虽避世,余风回至尊。嫡孽一朝正,留侯...
  • 323.《思王逢原三首·蓬蒿今日想纷披宋朝·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巵。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 324.《三月十日韩子华招饮归城宋朝·王安石清明晓赴韩侯家,自买白杏丁香花。雀眼涂金银篾笼,贮在当庭呼舞娃。舞娃聊捧笑向客,不顾插坏新乌纱。朝来我舍报生子,贺劝大白浮红霞。酒狂有持梧桐板,暴谑一似渔阳挝。...
  • 325.《送望之赴临江宋朝·王安石黄雀有头颅,长行万里余。想因君出守,暂得免包苴。
  • 326.《汜水寄和甫宋朝·王安石虎牢关下水逶迤,想汝飘然过此时。洒血只添波浪起,脱身难借羽翰追。留连厚禄非朝隐,乘隔残年更土思。已卜冶城三亩地,寄声知我有归期。
  • 327.《新田诗宋朝·王安石离离新田,其下流水。孰知其初,灌莽千里。其南背江,其北逾淮。父抱子扶,十百其来。其来仆仆,镘我新屋。赵侯劬之,作者不饥。岁仍大熟,饱及鸡鹜。僦船与车,四鄙出谷。...
  • 328.《神宗皇帝挽辞二首·将圣由天纵宋朝·王安石将圣由天纵,成能与鬼谋。聪明初四达,俊乂尽旁求。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
  • 329.《进字说二首·正名百物自轩辕宋朝·王安石正名百物自轩辕,野老何知强讨论。但可与人漫酱瓿,岂能令鬼哭黄昏。
  • 330.《全宋诗见鹦鹉戏作四句宋朝·王安石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只烦冤。真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
  • 331.《再用前韵寄蔡天启宋朝·王安石蔡侯东方来,取友无所挟。翛翛一囊衣,偶以一书笈。定林朝自炊,有匕或无筴。时时羹藜藿,镬大苦难燮。骄顽遂敢侮,有甚观骈胁。澹然山谷中,变色未尝辄。始见类欺魄,寒暄...
  • 332.《送张颉仲举知奉新宋朝·王安石故人为邑士多称,繇赋宽赊狱讼平。老吏闭门无重糈,荒山开陇有新粳。方挥玉麈日边坐,又结铜章天外行。此去料君归不久,挟材如此即名卿。
  • 333.《彭蠡宋朝·王安石茫茫彭蠡春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东西捩柂万舟回,千岁老蛟时出戏。少年轻事镇南来,水怒如山帆正开。中流蜿蜓见脊尾,观者胆堕予方咍。衣冠今日龙山路,庙下沽酒山前住。...
  • 334.《别和甫赴南除宋朝·王安石都城落日马萧萧,雨压春风暗柳条。天际归艎那可望,只将心寄海门潮。
  • 335.《和钱学士喜雪宋朝·王安石手把诗翁忆雪诗,坐愁穷海瘴烟霏。谁令天上苍茫合,忽见空中散漫飞。阊阖与风生气势,姮娥交月借光辉。山鸦瑟缩相依立,邑犬跳梁未肯归。点缀丘园荣树木,埋藏沟渐乱封圻。...
  • 336.《沈坦之将归溧阳值雨留吾庐久之三首·天雨萧萧滞茅屋宋朝·王安石天雨萧萧滞茅屋,冷猿秋雁不胜悲。床床屋漏无乾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 337.《送王彦鲁宋朝·王安石北客怜同姓,南流感似人。相分岂相忘,临路更情亲。
  • 338.《杂咏五首·小雨萧萧润水亭宋朝·王安石小雨萧萧润水亭,花风颭颭破浮萍。看花听竹心无事,风竹声中作醉醒。
  • 339.《题定力院壁宋朝·王安石溪北溪南水暗通,隔溪遥见夕阳舂。思量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 340.《天童山溪上宋朝·王安石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